欢迎访问临沂冠华杏林堂中医药科技官方网站
开设课程
联系我们

电话:86-0539-7753222

传真:86-0539-7753222

手机:18265152379

Q Q:2452393262

E-Mail:2452393262@qq.com

地址:临沂市罗庄区通达南路与清河南路交汇处

如何实现中医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
时间:2017-4-11 17:10:42浏览量: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需要将中医学古籍重新梳理,转化为现代化的语言;同时建立中医古籍智能化信息系统,便于检索、学习和研究,系统发掘传统中医养生文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

  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对中医养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充分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是健康产业不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需要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和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中医医疗服务和养生保健服务体系,治未病相关的科研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

  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中坚力量。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养生文化在健康服务业中的优势,是顺应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何要进行中医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转化什么?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是值得中医药人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为何要创造性转化

  本身价值所决定

  中医养生文化从哲学的高度来解读人与自然。中医养生文化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在认识生命与健康方面的具体体现。《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将原始的阴阳说发展为具有独特内涵的辩证矛盾论;整体观包含了人体内在脏腑之间及人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致中和”不仅仅蕴含道德修养“中庸”的和谐境界,更延伸至中医养生要达到阴阳平衡、天人相应的和谐状态;恒动观是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物质世界,在中医养生文化中则是以阴阳之间的恒动变化诠释生命和健康的问题。中医养生文化中认识生命与健康的核心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由宇宙万物推及人体的具体诠释。

  中医养生蕴含着“道法自然”的智慧。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顺势而为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方法众多,其共同点在于调和阴阳,通畅气血;调补人体“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防治有度,阴阳气血偏颇之时方可调治,阴平阳秘之时则只需遵循健康生活的法则,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即可长视久生。具体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敷贴、熏洗等具有中医特色的调治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医养生文化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医养生涉及衣食住行。例如,“春捂秋冻、寒头暖足”的穿衣原则指导人们在四季更替中适时增减衣物,以防六淫侵袭致病。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气功、导引等,在锻炼筋骨的同时,配合气息吐纳和精神冥想,身心双调。

  学科发展应与时俱进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状态的认识由单一维度向更加全面的多维度拓展。人类的健康观不再仅仅局限于“不生病”的浅层阶段,“亚健康”作为一个新概念逐渐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灰色地带剥离出来,并与中医学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疾病谱由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突显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严重危害性,同时也滋生出老龄化社会的诸多问题。时代变迁带来的健康问题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升级都对中医养生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中医养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医学古籍中的文字艰涩,现代研究与应用较难吸收其深意。因此,我们需要将中医学古籍重新梳理,转化为现代化的语言;同时建立中医古籍智能化信息系统,便于检索、学习和研究。这也是系统发掘传统中医养生文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最佳途径。此外,中医养生文化应融入临床,与医疗行为相辅相成。这种“医养结合”的模式成为医院发展的趋势,也是在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后,基层医院和中医诊所服务模式的新转变。

  要创造性转化什么

  学科体系

  目前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存在着知识碎片化、思维西化的发展瓶颈。中医药学科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部分属性,更重要的是其人文、社会、哲学的学科成分,过分西化的思维则丧失了中医药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养生学科的学科体系包含了“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丰富内涵,贯穿了人体健康状态的不同阶段,因此更需要多学科融合。以中医养生学科为中心,包含了中医康复学、中医治未病学、中医亚健康学等学科。此外,学科发展也需要借鉴和吸收健康管理学的成熟理论体系,在学科教育与文化传播中还需吸收健康教育学和传播学的精华,以适应当代健康服务行业的需求。

  个体化养生

  中医学的诊疗原则以中医证候为基础,辨证论治,讲求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以“辨证施养”为原则。从中医证候角度进行诊断,避免了亚健康状态因达不到西医疾病诊断标准而无法确诊,进而无法依此开具调理方案的尴尬。目前在医疗机构中的治未病中心、亚健康门诊和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非医疗养生保健机构中开展较多的服务内容为中医体质的辨识与调理。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行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以量表法作为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也是建立在辨证基础上的。但中医证候的辨识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中医四诊的层面,中医养生实践同样需要吸纳不同学科的最新技术,使辨证更加客观化、可视化。如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体质辨识和疗效评估的应用即是从热力学的角度来解读中医学的科学性,其诊断结果更加客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

  健康产业

  发挥中医养生文化的优势,大力发展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探索成功的医养结合实践模式,以解决未来养老问题及老年人健康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问题越来越突显。开展中医药特色旅游项目,鼓励开展中医健康养生产业园、中医养生小镇等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新途径,同时也是传播中医养生文化,开展特色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中医养生文化教育和宣传提供了绝佳平台,通过互联网不仅仅解决了中医药服务、产品、技术流通的地域限制,也实现专家、技术、教育、文化等资源共享,进一步缩减了健康产业运营的成本。其他产业如健身休闲、食品等均涉足健康服务业,一方面为本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健康产业的构成。以中医养生文化为特色,以健康产业为基础,全面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中医养生产品技术

  中医传统调治技术成为备受热捧的服务项目,如刮痧、拔罐、针灸、推拿、泡浴、砭术等。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也成为日常家居调理的必选,由此衍生的各种以中医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产品和技术层出不穷。

  中医养生产品技术是建立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的,但产品技术的开发不仅仅局限于中医药领域。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在原有中医养生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使之更符合当代人的使用习惯,是体现中医养生产品技术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方面。如在艾灸基础上进行排烟技术改进的自动调节艾灸床,集红外理疗、刮痧、磁疗、艾灸为一体的扶阳罐,结合温泉与中药泡浴的养生温泉等,均是在传统中医养生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衍生出的新技术和产品。但健康服务业市场中同时也存在许多炒作养生概念的虚假技术和产品,除了行业自律之外,还需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生活方式

  加大中医养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将中医养生文化转化为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中医诊所备案制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倡导将会催生大量的基层中医诊所和非医疗养生保健机构。在倡导“医养结合”的大背景下,这些医疗机构和养生保健机构除了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之外,还肩负着宣传中医养生文化,帮助引导其辐射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可采取公益活动、科普讲座、养生文化节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以“养”为主、医养结合也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媒体的传播和影响也是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提高中医养生文化宣传人员资质的门槛,并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审查机制,是确保媒体引导方向正确、宣传内容科学的基础。坚决杜绝以谋取不当利益为目的的不当宣传。

  标准规范

  中医养生服务业市场欣欣向荣,但也存在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服务手段缺乏规范、服务管理混乱、人员专业素质整体较低等诸多问题。中医养生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目前仍有待从机构管理、服务内容、人员资质、服务管理、技术产品等不同方面进行规范。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如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养生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随着中医养生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在新标准产生的同时,也需要对原有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的最新需求。

  文化宣传

中医养生文化宣传的载体主要是文化作品。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大量的养生资讯。中医养生文化作品如何能够真正受到欢迎,关键在于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医养生文化作品传播得更快更广,如何在众多作品中确保其科学性,摒除质量低下之品,需要相关发行部门做好质量把控,使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中医养生文化作品。

 

临沂市冠华推拿按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是由临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立认定的初、中、按摩师培训鉴定考核定点单位,具有独立法人的办学机构。是一所集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学科、较完善和规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联系电话:18265152379薛老师


网站首页|冠华简介|最新动态|教学风采|课程设置|小儿推拿百科|推拿养生|确有专长|联系我们
电话:0539-7753222 手机:18265152379 传真:0539-7753222 Q Q:2452393262 邮箱:2452393262@qq.com
地址:临沂市罗庄区通达南路与清河南路交汇处 Copyright @ 临沂冠华杏林堂中医药科技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17029752号-1 技术支持:潍坊点睛